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模式,驱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目前现状来看,投资板块中,大基建+房地产是投资的最巨头领域。而目前国家主导的大基建项目已经覆盖到很多人烟稀少的地方,短期而言,无论什么项目,至少投资出去能创造就业,二次分配,带动消费,但越来越依靠这类路子,市场会越来越狭小,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少。
房地产在2016年之前都是功臣,毕竟累积这么多年来的城市发展,都是与房地产息息相关,但在2016年之后成为了发展的负担,房价已经涨到大家无法承受的价位,超前把年轻人未来30年的产出提前贷出来,这样直接碾碎了年轻人工作结婚生子的动力,从而收走了许多年轻人的未来,甚至把后面的消费给收缩成不敢消费的普遍现状。故此国家继续调控此现状,最大限度收紧房地产在行业中在社会上的破坏力度,随之而来直接影响到与此紧密关联的建筑工程行业人员的职业导向问题。
对于造价行业而言,房地产被打压,建筑工程相应也逐渐变少了,随之而来可接的项目也就少了。以前干工程是香饽饽,现在干工程是赔钱卖吆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产红利已经过去,建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如今,项目只要不亏钱就算是好项目了。
上世纪90年代,经营部负责成本工作,市场部负责拿活,预算部按相关规定预算定额计价。如今改为造价,工作没有了边界,造价人可干一切,造价+法律、造价+成本、造价+财务、造价+合同、造价+市场投标、造价+采购,造价回归不了本质,造价员也没了合适的位置。
未来一:造价+法律可行吗?
现在情况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想从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策略中获利,造价员学法律可以从结算中多争取一些费用。
那么造价+法律是甲乙双方打官司过程中找一个辅助人的岗位,实质就是工程结算争议大,最终甲乙双方都没有信任后采取的解决办法,这个岗位应该是当今的临时岗位,因为我们都是“以和为贵”,不可能因为一些利益吵的不可开交,这只是工程建设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门槛。
未来二:造价+成本可行吗?
许多人说造价与成本不分家。从造价定义看成本,也可以说成本是造价的一部分;从成本定义看造价,成本管理岗下面可设造价岗,也有许多公司叫作商务部,其中成本经理和商务经理都归商务部管。
成本是多维度的一个工作,各部门协调工作,而造价是仅针对甲方的一个工作,比如说成本管理对采购、财务、项目、技术都需要做好沟通,而造价只需要对甲方的造价员做好沟通。如今,造价也需要与公司内各部门做沟通,比如说结算时甲方不认可这份签证,回过头来还需要看这份签证的补充证明,或者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与项目部门沟通对接找证据。
也有企业把成本与合同放一起,比如说中建系统,设有成本合约部,是只在企业内部招采的一个部门,既需要造价人员配合,又需要法律方面配合。成本合约是当前企业需要的,因为管理分包难,特别是治理劳务分包需要设立专个部门去处理。
未来三:造价+财务+合同可行吗?
造价与财务有类似点,都是算账的,但区分点是:一个是事前管理,一个是事后管理,财务工作是事后数据录入,然后再分析,而造价工作是没有发生的事前管理。
造价人员需要学习税务管理,因为“营改增”需要计算出企业负税情况,计价问题也需要税务知识,在以前,税务知识都是财务人员学习的。造价人员还涉及一些资金流知识,比如搞个不平衡报价,就需要知道什么时间资金回流是对企业有利的。
造价人员需要学习合同管理,因为发生争议时看合同约定,合同知识又延伸到法律层面,所以一些造价人员顺着这条道路走了下去。公司里没有合同部和法律部吗?许多小型民营企业不健全,管理人员工资都扣得紧,根本不设立合同部和法律部,认为造价人就是全能管理。
未来四:造价+市场投标可行吗?
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造价人参与商务标,其它标由技术部门配合完成,有些企业造价部设立投标专员,还有些包工头老板认为造价员可以把商务标、技术标、资信标一起做,因为前些年投标只要形式对就可以,要么看天意,要么跑关系。
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非国有资金项目已经不采用公开招标,直接通过内部确定承包人,找三家承包人报价评比的方法确定。此时,造价员报价确实摸不着头脑,要么看甲方给一个控制清单价,要么拍脑袋写入一个数,结果项目利润更低了,保本不亏就是万幸。
总结:
造价员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如何发展?我想在上文中已经有了答案,哪个方向都没错,在合适的企业干合适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施工企业造价员应该以成本管理为方向,造价咨询企业造价员应该以法律合同为方向,房地产企业造价员应该以管理为方向。全能当然最好,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先做到能适应工作岗位才是第一步要走的。
关注新弘承微信公众号:新弘承
及时获取最新备考资讯,微信智能题库随时演练。